作者:吳滿意、高盛楠(電子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)
習近平總書記指出,“世界因互聯網而更多彩,生活因互聯網而更豐富”,強調“網絡空間是億萬民眾共同的精神家園。網絡空間天朗氣清、生態良好,符合人民利益”。青年始終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先鋒力量,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,為我們做好新時代“以網化人”的青年發展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科學行動指南。
在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,廣大青年在與互聯網的相互塑造中成長?;ヂ摼W為人們提供了諸多便利,網絡世界精彩無限,拓寬了視野,增加了資源,擴展了交往互動的場域,成為青年踏進社會面向未來的重要生活方式。青年將網絡當作新的家園,對網絡家園有高度認同感和歸屬感,并肩負責任感和使命感,這是一種因網而生的嶄新文化心理。引導青年成長就要尊重青年的選擇,關注關照一批批網絡原住民對網絡家園的經營與呵護。網絡素養已成為青年的“第六感官”,助力青年成長,就要讓廣大青年在虛實交融的嶄新世界里獲得更多健康成長的資源。
網絡資源架構了相應的社會氛圍和秩序空間,信息、知識的供給和源源不斷的充實,客觀上為網絡生活提供了現實的文化印痕和集體性記憶,屬于文化的集合。無論信息的獨享、分享抑或共享,固化下來的網絡世界規則和秩序要求,自然形成一種網絡運行的慣性和規制,青年網民遵從、認同和接受的過程就是潤物無聲的“化”的過程。網絡強國的建設、時代新人的培養,需要遵循技術發展規律,凈化網絡空間,灌注新時代文化要求,弘揚主旋律,體現正能量。深入開展理想信念教育,深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的宣傳教育,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,推進網上宣傳理念、內容、形式、方法、手段等創新,把握好時度效,構建網上網下同心圓,更好凝聚社會共識,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,是“化”的目的,也是“化”的內容。
要深入研究青年的網絡偏好,豐富網絡文化內容,供給網絡生活優良素材,傳播好網絡動人故事,是我們教育和引導青年成長的基礎。要深刻認識網絡環境對青年的深度影響,互聯網具有較為鮮明的匿名性、便捷性、去中心化等特征,青年網民在海量信息面前,既有數據壁壘引發的孤島現象,也有信息選擇難度增加而導致的迷失;既有信息“節食”的舉動,也有負載超量“貪多不爛”的阻梗。全面把握當代青年的特點,順勢而為,謀勢而動,助力助推廣大青年自覺在網絡生活中接受優秀網絡文化的熏陶,有效引導他們感受、領會、學習、熟悉網絡規則,有助于青年形成與黨和國家發展一致的立場、原則,并造就其嶄新的精神生活、意義世界和價值規范體系。
青年成長需要良好的網絡環境,要本著對社會負責、對人民負責的態度,依法加強網絡空間治理,加強網絡內容建設,做強網上正面宣傳,培育積極健康、向上向善的網絡文化,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人類優秀文明成果滋養人心、滋養社會,做到正能量充沛、主旋律高昂,為廣大網民特別是青少年營造一個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:“辦網站的不能一味追求點擊率,開網店的要防范假冒偽劣,做社交平臺的不能成為謠言擴散器,做搜索的不能僅以給錢的多少作為排位的標準?!币訌娀ヂ摼W的規范化管理,扎牢網絡精神家園的制度籠子,要推動依法管網、依法辦網、依法上網,確?;ヂ摼W在法治軌道上健康運行,為青少年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網絡環境。
【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“大數據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、方法和實踐的創新研究”[19JDA007]成果】
|